一、什么茶合起来先苦后甜 中国有多少种茶 分别是什么
1、茶叶品种繁多,其中中国最多。目前茶叶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提出的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这种方法已被业界广泛应用。此外,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可把茶叶分成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大茶类。
2、在国外,茶叶分类比较简单,欧洲把茶叶按商品特性分为红茶、乌龙茶、绿茶三大茶类。日本则按茶叶发酵程度不同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
3、花茶(Scented tea)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为我国独特的一个茶叶品类。由精制茶坯与具有香气的鲜花拌和,通过一定的加工方法,促使茶叶吸附鲜花的芬芳香气而成。
4、产于福建、江苏、浙江、广西、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湖北、云南等地。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上等绿茶中加入一种香料——龙脑香的制法。13世纪已有茉莉茶窨茶的记载,明朝(1592)程荣所著的《茶谱》一书,对花茶的制法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扎花为拌。三停茶,一停花,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清道光年间,吴人顾禄的《清嘉录》载:“珠兰、茉莉花于薰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茉莉则去蒂衡值,号为打爪”清雍正元年(1723年),苏州茉莉花茶批量运销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花茶较为大量的生产始于1851年至1861年的清咸丰年间。1949年后,我国花茶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产销量逐年增加,主销东北、华北、山东等地,出口东南亚各国,行销港澳地区。
5、加工工艺窨制是将鲜花和经过精制的茶叶拌和,在静止状态下茶叶缓慢吸收花香,然后筛去花渣,将茶叶烘干而成。按所用鲜花的划分,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及桂花、玫瑰、柚花等花茶。一般以烘青绿茶为茶坯,因其组织结构疏松,吸香性强,茶味清纯,用以窨花,无火味夺花香之患,能使茶香花香融为一体。先将烘青毛茶去除片、末、梗等,精制成符合商品规格要求的茶坯。茶坯质量执行GB172标准。鲜花应选用当天采摘的成熟花朵,经过摊、堆、筛、凉等维护和助开过程,使花朵开放匀齐,再与茶坯按一定配比拌和均匀,堆积静置,让茶坏尽量吸收鲜花持续吐放的香气。窨制期间,有的还需视其堆温的变化翻拌通风散热,以降低堆温和透换新鲜空气,以利于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调换茶花接触面,使茶坯均匀地吸香。最后筛去花渣,完成一个窨次。不同品种级别的花茶,窨制时间、下花量、窨次各异,多窨次的花茶,其下花量是逐次递减。为了提高鲜爽度,有的花茶还配以适量的白兰鲜花打底。成品一般分为1~6级和片茶。
6、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黄绿尚润;内质香气鲜灵浓郁,具有明显的鲜花香气,汤色浅黄明亮,叶底细嫩匀亮。
7、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8、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9、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10、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
11、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
12、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
13、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14、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15、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
二、先苦后甘的是什么茶
苦丁茶当然不是越苦越好~质量鉴别苦丁茶是保健饮品,对其审评与普通茶叶不同,是否耐冲泡是主要的,高档苦丁茶滋味浓而醇厚,先苦后甘,条索较紧洁。把盘:经筛、摇、收茶样,无碎杂物,中段茶多,身骨重者为好,老叶茶切条均匀为宜。开汤:称3克茶样,用150ml品评杯,开水泡5分钟。嗅香气:叶底香气不明显,较平淡,热嗅和冷嗅无异味为正常,无霉气、焦气。尝滋味:先苦后甘,苦味是口感可接受的醇爽,无异味为好。甘味,只是口感甘醇,回甘味不强烈、无甜味为好。饮后口腔及喉咙感觉清醇甘味,无恶味感。如品出酸、奇苦、辣、焦味的质量不够好,甚至是掺杂的伪劣品,要重新检验。耐泡性检验:苦丁茶耐冲泡,其滋味缓缓释出,连续冲泡(每次泡5分钟)10余次仍感滋味甚浓的为好。脱味快,易变淡味的稍差。看汤色:苦丁茶以汤色黄绿、清澈、无浑浊或悬浮物为好。评叶底:以靛青或暗青色、柔软、叶片无焦斑、无碎物的为好。泡茶渣、汤的搁置:用净开水泡浸的苦丁茶,茶汤放置3天-5天一般不会变味,滋味如初。冲泡茶叶倒至无水滴时,茶渣在杯中放置3天-5天一般不会霉变,重新冲开水,茶味尚存。老叶做成的苦丁茶,其滋味与嫩叶做成的相近,只是耐泡次数稍少些,每次冲泡出的茶味淡些而已。如稍增加茶叶量,饮用口感仍较好。参考资料:
三、在喝茶的时候,为什么会感觉到先苦后甜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代表性饮料。而我国的茶文化,也是从古到今一直在传播。甚至有一些人,把品茶当作品味人生。而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会有一种先苦后甜的感觉。
出现这种情况,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我个人比较支持的,是一种关于薄膜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说茶里含有一些特殊物质,会在嘴巴里形成一层薄膜,让人们感到苦涩。随着薄膜的破裂,茶叶的甘甜就会慢慢体现出来。
茶叶中含有很多茶多酚和蛋白质,据说这两种物质在一起,会在嘴巴里形成一个不透水的薄膜。在这种情况下,口腔里察觉味道的感官收缩,只能感受到苦涩。不过薄膜,会随着时间破裂。当感官开始体验茶味时,就能感受到茶香。
因为不同的茶叶,薄膜破裂的时间不同,所以给人留下甘香的时间也不同。一些优质的茶叶,据说能够让嘴巴在几个小时内,留有茶叶的香气。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说法,并没有完全的理论去证实。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喝各种饮料,像是果汁、碳酸饮料、奶制品等,可唯独不爱喝茶。哪怕买一些绿茶或者红茶,也不会自己泡茶喝。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个人的看法,就是茶叶是苦涩的。喝到嘴里,没有自己想要的感觉。
虽然有先苦后甜的说法,但是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根本没时间去品茶。而有时间的年轻人,也都变得很浮躁,对于品茶没什么兴趣。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茶的印象会发生改观,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欢泡茶喝。
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醛类、醇类等物种,这些物质非但对人没有影响,反倒对人体有好处。比如说茶多酚,可以起到减少体脂、降血脂、抗炎等作用;茶色素,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茶氨酸,可以增强大脑的记忆力,提升大脑的功能。
虽然茶叶对人体有诸多好处,但是喝茶也有禁忌。比如说不能过量饮用、饮用时间、饮用方法等。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正确的饮茶方法,可以起到保健的功效。错误的方法,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