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叶品质和耐泡程度有关吗
非常肯定地说有的,但是要在同一种茶里面进行比较,比如西湖龙井要和西湖龙井一起比较,而西湖龙井无法和普洱茶进行一个耐泡程度的比较,那样有失公平。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绿茶都是不耐泡的,但是曾经喝过特别好的手工西湖龙井和特别好的苏州碧螺春都是挺颠覆传统认知的,特别耐泡。不输乌龙茶的七泡有余香。
是不是很诧异。其实也不难理解。所谓的耐泡比的就是茶叶内含物质的多寡。内含物质受到产区环境、茶树品种、时间采制等因素的影响。差异特别大。
茶叶非常讲究核心产区,核心产区的关键是,适宜的环境包括日照、温度、海拔。
经过几千年的评定,全浙江都有产龙井,但是就是狮峰附近的龙井最好。
我们继续举龙井的例子,西湖龙井的树种我们常见的有龙井43、群体种、还有一种一直想融入西湖龙井,一直被排挤的乌牛早。乌牛早树种在很早就发芽制作成龙井了。但是大家都不认可这是西湖龙井。
可以说因为乌牛早树种做的西湖龙井实在太不耐泡了。群体种也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品种,实在太耐泡,即便长得特别丑,还是被很多爱茶人士推崇。
春茶的品质就是要比夏茶什么的更耐和,夏茶即便味道很重但却是不耐泡的。耐泡不等于就不要品质了。好茶不仅要耐泡,还要每泡都好喝。
但是有些大叶种茶树制作的比如普洱本身就是特别耐泡,无论是好是坏都耐泡。这个时候就要比拼每一泡的口感了。
好茶难得。所以我们在选购茶叶的时候一定要耐着性子多喝几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是不是好茶了。
二、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
1、茶树的品种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基因很重要。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2、树龄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因素是息息相关的,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严谨地说,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滋味越醇厚,耐泡度越高。这也是有的茶友追捧古树茶的原因之一。但如果老到一定程度,茶树出现了衰老的病症,那就另当别论了。
3、我们平时常说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都是茶树的生长环境的重要性。茶树周边的生态环境优美、海拔够高、土质肥厚,出产的茶叶一定是内质丰厚、口感饱满的,会更耐泡一些。
4、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
5、如:绿茶的原料一般较嫩,嫩芽的酚氨比很高,鲜美清香。而乌龙茶采到一芽三四叶,芽叶连枝,叶片有一定的成熟度,其中的茶梗也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故相对而言,乌龙茶比较耐泡,当然也与两者加工工艺不同有关。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一些茶条较细碎的(如红碎茶),由于茶叶中的物质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6、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7、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这是由主要与茶水比例,还跟时间和温度有关。对于大多数茶叶而言,如果头两泡没泡好,会影响接下去的香气和滋味。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浸泡时间过长,就会使茶中的物质过早过多浸出,导致接下滋味变淡了。
三、如何看待茶叶的耐泡度
1、茶叶的耐泡程度除与嫩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茶叶加工的方法。初制过程中把茶叶切得越碎,茶汁就越容易冲泡出来,而粗、老、完整的茶叶
2、第一次冲泡,浸出的量占可溶物总量的50%-55%;第二次冲泡一般约占30%;第三次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从茶叶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的营养成分看,第一次冲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冲泡时约15%,第三次冲泡后,基本全部浸出。茶香气和滋味,一泡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二泡茶虽浓郁,但味鲜爽不如前;三泡茶香气和滋味已淡乏;若再经冲泡则无滋味。
3、红茶、绿茶和花茶,冲泡以3次为宜,乌龙茶可以多冲泡几次。红碎袋泡茶,通常适宜于一次性冲泡。茶叶经过多次冲泡,能使一些难溶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逐渐浸出,对人体有害。一杯茶从早泡到晚的做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