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时如何让茶叶不氧化呢为什么(煮出来的茶和泡出来的茶有什么区别)

煮茶时如何让茶叶不氧化呢为什么(煮出来的茶和泡出来的茶有什么区别)

一、煮茶时茶叶一开始不会沉下去

1、煮茶时,茶叶一开始不能沉下去主要是由于干茶叶表面不平整,在与水接触时其表面会附着大量微小的气泡,这些微小的气泡以及茶叶内部可能残留的空气能够提供额外的浮力让茶叶浮在水中。当水沸腾或者温度较高时,水分子运动剧烈,能够逼迫气泡与茶叶表面分离,同时也能够更快渗入茶叶将其内部残留空气排出,这样茶叶所受浮力变小,于是就会沉入水底。

2、事实上,如果用冷水泡茶,只要剧烈震荡容器(加速茶叶表面及内部的空气的排出),并等足够长的时间,茶叶也能够沉底。

3、其实在平时泡茶的时候,可能有不少人都会使用温水,因为温水没有办法达到充足的温度,在冲泡之后,茶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快速的舒展,所以会直接就悬浮在水面上,所以在平时冲泡茶叶时,必须要结合茶叶的种类来控制温度。

4、如果是冲泡绿茶,一般最好把温度控制在85度左右,如果是一些比较高端的绿茶,那么温度虽然说可以适当的低一些,但是千万不要低于80度,太低就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也没有办法促进有效物质的散发,在冲泡时也会感觉到茶汤比较苦涩。一般的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茶叶,放在相同的水温条件下,做工比较好的茶叶肯定会快速的下降,相反速度就会比较慢。

二、煮茶是开水还是凉水放茶叶

1、根据身边经验,煮茶时推荐使用沸水煮。但煮茶时有两种投茶方法,冷水投茶、沸水投茶,冷水投茶需要先用开水将茶叶浸润,然后向壶中加入适量凉水,并将浸润好的茶叶投入壶中,而沸水投茶则是提前准备好茶叶,然后向壶中加入凉水,将其烧至沸腾,然后再将茶叶投入壶中,再次沸腾即可倒出茶汤。

2、对于品质较高的高山茶、或存放时间较长的茶叶,建议水沸腾后再投茶。此类茶叶内在物质丰盈,果胶丰厚,风味物质多,稍稍经过沸水刺激,就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物质,形成醇厚、浓郁的茶汤。若是在冷水中放入茶叶煮茶,就是一个加热的过程,茶汤会不断稀释茶叶中的物质,会导致茶叶变得非常的柔软,茶汤浓厚,导致茶汤变得苦涩,不如沸水煮出来口感绵柔醇厚。

3、此外,最好是在水沸腾的时候先舀一勺水出来,然后放入茶叶,让茶叶适应沸水的环境,再把刚才那勺带着茶叶的水放入壶中煮沸,这时饮用的味道会更佳。

4、但是对于高山或茶叶内质丰厚的茶叶,不宜长时间煮,一般3分钟左右即可,如茶叶和水长时间接触,物质释放难以受控制,最后反而会让茶汤变浓。

5、相比之下,如果煮的是内在物质中等的茶叶,则可以从冷水开始煮茶。物质相对平庸的茶叶,从冷水开始煮茶,才能确保茶和水接触的时间增多,从而让茶汤的滋味变得更浓郁,也算是弥补茶叶的不足。

三、请问煮茶什么时候放茶叶才好,煮沸后还要烧多久呢

1、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凡煮水一升,用末(茶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嗜浓者增”,“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2、一般茶是用泡的,特别是绿茶只能用80度左右的水冲泡;

3、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致使茶汤变黄,滋味较苦。

4、饮泡各种花茶、红茶、中低档绿茶,则要用90—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茶叶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叶味淡。

5、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

6、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熬煮。

7、通常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水温相关,60度温水浸出的有效物质只相当于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