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西葫芦什么病害
西葫芦种植过程中,西葫芦很容易出现病害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处理,西葫芦的产量会严重下降,甚至绝产。因此,种植户在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预防病害以及如何处理这些病害的准备,才能保证其产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西葫芦主要有哪些病害?这些病害都有什么症状?
西葫芦病毒病:西葫芦病害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花叶型,病叶的症状为叶片上呈现黄绿相间的花斑,叶面凹凸不平,新生叶片畸形,茎蔓的前端节间短缩。另一种是蕨叶形,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皱缩、扭曲,新生叶片狭长,呈鸡爪状或线状。第三种为混合型,表现为兼有花叶、蕨叶两种病症,发病植株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花发育不好,难以坐瓜。即使坐瓜,长成的瓜也较小,瓜面有瘤状突起,失去食用价值。病毒主要通过种子传播,蚜虫和守瓜等昆虫传毒和汁液接触传染,高温、干旱是发病的主要条件。
西葫芦灰霉病:灰霉病是西葫芦棚室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严重时可达80%以上,甚至毁棚主要为害幼瓜。病菌先从凋萎的雌花开始侵入,逐渐变软腐烂,并生长出灰褐色的霉层,病部逐渐向幼果发展,受害部位先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发病组织如果落在叶片或茎蔓上,会引起茎蔓或叶片发病。叶片上病斑为不规则形,中央有褐色的轮纹,湿度大时出现灰色霉层。茎蔓发病时出现灰白色的病斑,绕茎一周后可造成茎蔓折断。该病在植株衰弱,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
西葫芦白粉病:以春、秋两季发生最为普遍。苗期至收获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淡黄色小点,后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逐渐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以后小粒点变黑。受害叶多枯黄、死亡。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易流行。
西葫芦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的背面产生水渍状的小点,叶面上的病斑为浅黄色。病斑沿叶脉发展,形成多角形病斑,清晨叶面上有结露或吐水时,病斑呈水渍状,后期病斑变成浅褐色或黄褐色多角形斑。在连续降雨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或融合成大斑块,致使叶片上卷或干枯,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有时仅剩下生长点附近几片绿叶。温暖湿度时有利于发病。
西葫芦镰刀菌果腐病:果腐病是西葫芦的一种见病害。主要为害成熟的果实。发病初期,果实上出现褐色至深褐色的水浸状病斑,病斑大小1.5~3厘米,深约1.5厘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向内扩展,引起腐烂,病组织白色或玫瑰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的霉状物。高温多雨季节,或湿度大时,发病重。发病后,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药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西葫芦菌核病:主要为害果实及茎蔓。果实染病,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后长出白色菌丝,菌丝上散生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浸状,病部变褐,后也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病部以上叶、茎蔓枯死。湿度大、偏施氮肥、连作地、霜害、冻害等条件下发病重。
西葫芦软腐病:主要为害西葫芦的根茎部及果实。根茎部染病,髓组织溃烂,湿度大时,溃烂处流出灰褐色黏稠状。
二、正宗的菊花茶泡出来是什么颜色
1、那得看你放了多少菊花,放的多了颜色自然浓,如果放六七个,是呈淡黄色的。
2、菊花中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小蘖碱、黄酮类、菊色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可抗病原体,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其中的类黄酮物质已经被证明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而且在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卓有成效。从营养学角度分析,植物的精华在于花果。菊花花瓣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等含量较高。此外,还富含维生素及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般蔬果无法比拟的作用。
3、菊花茶,是一种以菊花为原料制成的花草茶。菊花茶经过鲜花采摘、阴干、生晒蒸晒、烘培等工序制作而成。据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菊花茶起源于唐朝,至清朝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
4、菊花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达到3000以上,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名花,除了做园林观赏外,以药用菊花和茶用菊花占较大比例。根据记载,唐朝人已开始有喝菊花茶的习惯。
三、有谁听说过“安吉白茶”的那是什么茶啊,好喝吗
900年前,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虽非人力所可致。”文中没有讲明白茶的产地,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形。2003年,经专家考证,宋徽宗所讲到的白茶就是生长于浙江省安吉县的安吉白茶。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我国著名的竹子之乡。1982年,人们偶然在安吉的一处山谷里发现了一株白茶古茶树,自此以后,安吉白茶日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开发。这里生长着安吉白茶和西湖龙井。两相对照,安吉白茶茶树的颜色明显较浅。更加神奇的是,茶树茶芽颜色会随着时令发生变化:清明前的嫩叶是灰白色的;到了谷雨,嫩叶会逐渐转绿,直到全绿。安吉白茶的产茶期较短,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这使得白茶更显娇贵。
中国茶基本可分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安吉白茶虽名为白茶,却属于绿茶类。因为它是白叶茶按照绿茶的方法制作而成的。新叶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摊放,然后按照一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杀青。在这之后是整形理条,最后烘干,安吉白茶就全新出锅了。新的安吉白茶,冲泡以后,茎翠叶白,茶汤颜色鹅黄,香气鲜爽馥郁。
与别的绿茶相比,安吉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因此,安吉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安吉县剑山村的张福金一家种植白茶已有20多年,在当地小有名气。今天,朋友们相约来到他家品评新茶。没想到,慕名而来的外地客户也凑巧赶来,紧俏的安吉白茶就在自家门口销售一空。聚会还在继续,白茶的话题似乎永远也聊不完。
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我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蛇、白龟成为神话故事主角,今有发现也必然报道。中国对白茶的记载最早的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这里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安吉还有“中国竹乡”之称,植被覆盖率为60%,而茶竹之缘,值得品味。生产实践表明,大凡四周为竹林或邻近竹林的茶园所采制的茶叶,一般都含有板栗香或蕙兰香,且越靠近竹林的其蕙兰香越明显。也许正是竹乡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惊世骇俗的安吉白茶树和安吉白茶。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刘益民、程雅谷等在4月4日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为6.19%—6.92%,茶多酚10.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最高分,次年又获99.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